SimilarWeb 實際可以運用的場景有很多,如果你是行銷人,我們相當推薦你使用 SimilarWeb 的功能來做競爭者分析。本文將以媒體策略的角度來做研究,有興趣的朋友就趕快一起看下去吧 📚
💡 競品媒體策略研究:從了解目的與問題開始
通常需要做競爭者分析的情況,心中會有個「可能的」目的或問題。本篇因為是以「媒體策略研究的角度」出發,我們就由此延伸可能的目的與問題,例如:了解同產業的競品在第四季的媒體策略通常都怎麼佈局?或是針對某個新產品線,想尋找市場上目前做的比較好的對手,以研究其常態媒體佈局方式;又或是現在於特定關鍵字上的成效表現已經到瓶頸,如果是競爭對手他們佈局上會有什麼差異?
確定了問題與目的後,後續著手更能針對問題去找答案。但有種情況是自己也不知道想問什麼問題,那就可以用健康檢查的角度,來同時觀察自己與競爭對手在媒體佈局上有什麼差異,再從中去找出優劣勢與機會點,進而延伸出可以執行的事項。
💡 如何挑選競爭者
那究竟應該要如何挑選競品呢?通常直觀地想,我們會找同產業、類似產品線的品牌來作為競爭對手,同時盡可能以營收規模差不多的競爭者為主。為什麼要這麼做?如果我們去分析營收差距很大的競爭對手,或許分析完後在資源、預算上可能也做不到對方的程度,雖然其中也有可以學習的部分,但比起找跟你差距很大的品牌,觀察跟你的產品規模類似的品牌,有機會找到更多即時可以執行的方向。
問題來了 👉 除了公開資料外好像很難知道對方營收規模,那還有什麼方式可以找到可能同等級的規模?我們可以先把營收脈絡往下拆解:營收可以等於是訂單數 X 平均客單,再把訂單數往下拆解成兩種,一種是通路客群 = 流量X轉換率,另一種是產品服務 = 商品X銷售件數。拆解出來的數據脈絡,大部分也不好直接取得競品資訊,但我們透過 SimilarWeb 可以取得基本的流量數據,而擁有流量數據就可以延伸出許多新的觀察,這也是 SimilarWeb 最好用的部分👏
💡 運用 SimilarWeb 做媒體渠道分析
假設現在要針對自家品牌(A)以外的另外兩個品牌做競品分析(B、C),目標是了解常態競品如何佈局媒體策略,進而找出新的機會點或可改進的缺點來優化。以下方圖為例,我們發現 B 品牌在搜尋渠道流量特別大,雖然 B 品牌在自然搜尋渠道還是略低於整個產業平均(灰底是產業平均),但付費搜尋相對高出許多。由此我們可以先推測,如果是流量規模相似的競品,為什麼願意投資在付費渠道這麼多?是為了競爭特定產品線流量?有可能是關鍵字成效好?或是其實是某個檔期才特別提高關鍵字流量?
有了第一層假設後,我們就可以再往下細看渠道在不同月份間的變化。
往下細看在付費渠道三個品牌的表現,C 幾乎沒有流量,B 流量相當大且並不是特別集中於某個檔期,而是平均在 1-11 月流量都維持相對平穩,因此可以推測對手可能在付費關鍵字上長期投資,希望保持競爭力且維持某些字詞或產品線的流量,因此沒有很明顯的起伏。
💡 運用 SimilarWeb 做付費字詞研究
在前述推論後,我們觀察在付費搜尋上花費的趨勢,會發現其實 B 品牌在 10 – 11 月的花費是有特別多的,但整年每月流量卻差不多,代表第四季可能因為電商購物季導致 CPC 較貴,但其實 B 品牌也因為第四季消費趨勢而提高預算投資,而回過頭來看 A 品牌反而在第四季的流量是最低的。
接下來,我們分析了有哪些字詞是 B 品牌有購買或是同時與 A 品牌共同競爭的,會發現 B 品牌在敏感肌、皮膚過敏、清除粉刺相關字詞都有做不少的字詞佈局。
這類偏向功能或需求類型的字,也是很多保養品牌可以參考使用的,如果你有好的內容與對應產品,很有機會在一篇軟性文章內同時完成教育與銷售的目的。
最後我們針對「清粉刺」這個字詞觀察一下市場搜尋量的狀況,會發現清粉刺相關字詞在一年四季都有搜尋量,同時在付費競爭並不多,且大部分流量來自於內容網站或社群平台,因此對於 A 品牌而言如果有對應產品,很適合在這部分產出對應的內容並導入該字詞,除了 CPC 競爭程度較不高之外,也能有效獲取長期潛在的新使用者👩🏻💻
💡 結論
從上述基本的推論我們可以發現,假設 A 品牌裡面有跟預防或消除粉刺的產品系列,我們可以進行的幾個做法:
- 佈局粉刺相關的需求與功能字,付費字詞因競爭者不多可以長期佈局。
- 增加粉刺相關的軟性內容,可養相關字詞的 SEO。
- 同時讓付費字詞導入軟性內容頁快速增加流量,有利於取得更多潛在新用戶,幫助提升未來產品購買。
想了解更多競品分析服務 嗎?別害羞,快來跟我們聊聊吧!